DAKS是有着110年历史的英国知名品牌,产品包括男女装系列、皮具配饰、领带及丝巾等。前不久,卖了多年DAKS的英国商人汉斯决定不卖DAKS了,选择加盟绿冬丝科,准备在英国开一家专卖店,专卖中国名牌“绿冬”。让人想不到的是,之前,绿冬丝科为DAKS贴牌生产了六七年。
这是5月2日记者在江西绿冬丝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采访时听到的一个故事。
来自江西的绿冬丝科之所以吸引了汉斯,缘于绿冬丝科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纺织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品牌影响力不仅日益彰显,而且成为纺织行业的一个标杆。
“卖一集装箱不如卖一个套件”
在江西绿冬丝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展示馆,标价少则几千、高则几万元的蚕丝套件让人大开眼界。“过去出口一集装箱产品,还不如现在卖一个蚕丝套件。”总经理丁永华形象地说。
从修水县山口乡一个“小作坊”发展起来的绿冬丝科,至今已走过了18年的历程。和全国绝大多数丝绸企业一样,公司成立头几年主要依赖贴牌加工,赚一点微薄的加工费。“为DAKS贴牌生产一条丝巾,最多只能赚5块钱。” 2003年,企业出口额虽然突破1000万美元,但毛利只有300多万元人民币,自创品牌“绿冬”可谓是“藏在深闺人未识”。
“打造品牌是纺织企业产业转型的唯一出路。”丁永华将经营战略转向了品牌经营。2007年,绿冬丝科生产的“绿冬”牌蚕丝被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成为全国丝绸行业首批获得中国名牌的六大蚕丝被品牌产品之一,也是我省丝绸行业唯一一个“中国名牌”。
有了品牌,绿冬丝科不再自己收茧、缫丝,而是集中力量做终端产品,并定位高档丝绸,产业结构发生改变。“过去,我们参加广交会就是为了找订单。现在,我们只参观不参展。”寻找好产品、下单给别的企业生产、再打上自己的品牌,绿冬丝科实现了嬗变。如今,全国各地有20多家企业为绿冬丝科贴牌生产。
危机中,“两条腿”走路
我国丝绸一直以出口为主。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企业陷入困境:订单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涨、国际需求减少、出口严重萎缩……2011年,全国纺织行业亏损面达40%。尽管出口已经没有利润甚至是亏损,但不少企业仍在咬紧牙关艰难支撑,期待着“风雨过后见彩虹”。
“重外轻内的格局必须改变!”面对困境,丁永华果断实施新战略,走出口转内销的发展道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国纺织业哀声一片。绿冬丝科将触角伸到中国丝绸业最发达的城市,在杭州设立了分公司。目前,绿冬丝科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00多家实体专卖店。2011年,进一步创新营销模式,运用网络平台试行网络直销。今年以来,网络销售呈几何数迅猛增长,几个月就卖出100多万元产品。
出口转内销,实体店和网店相结合,“两条腿”走路让绿冬丝科尝到了甜头。2011年,在出口几乎为零的情况下,绿冬丝科完成销售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54%;今年一季度,完成销售收入5000万元,同比实现翻番。
创新,百人年创产值1.2亿元
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然而,在江西绿冬丝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偌大的厂区内却静悄悄的,几乎看不到员工。1200多平方米的蚕丝被车间里,只有7名工人在工作。
车间副主任沈华伟说,原来用手工绗缝,五六十名工人一天只能完成60米;现在,用电脑绗缝机,2人操作,一天可以完成150至200米。丁永华告诉记者,厂里最多的时候有400多名工人,年创产值1000万美元;现在,100人,年创产值1.2亿元,毛利3000多万元。
针对纺织行业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低的状况,绿冬丝科引进了国内唯一一条蚕丝无纺生产线、全自动数码印花生产线,通过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实现了技术升级。依靠科技创新,绿冬丝科不仅在国内首创性地研发出了获国家专利的“蚕丝无纺絮片”,还研发出真丝织锦系列文化产品。一套《孙子兵法》中英文织锦,标价达1.2万元。
自主创新,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2011年,绿冬丝科的利润率达30%,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0倍。
记者手记:
“品牌”和“创新”是关键。
从无牌、贴牌,到创牌、品牌,再到成为中国名牌,绿冬丝科之所以能身处困境而不困,源自品牌的力量。走品牌发展之路,是所有纺织企业的梦想。但巨大的投入、漫长的过程,让许多人对创品牌望而生畏。绿冬丝科坚守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坚定、执着地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最终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并成为蚕丝被国家标准起草单位,掌握了话语权。为别人贴牌的“绿冬”,最终成为别人的贴牌。
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是艰难的。纺织行业流行一句话“不创新、不转型是等死;创新、转型是找死”。实现产业转型,要有技术作支撑,要用先进的生产力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绿冬丝科正是通过技术升级、科技创新,不断研发出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冬丝科为纺织行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探寻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