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2001年,随着时装周的举办,青岛纺织行业进入了痛苦的转型期

发表时间:2012-05-07 08:45:41

      T台上模特裙裾飞扬,一个个本土品牌时装惊艳发布;展馆内观众人声鼎沸,市民再次穿上青岛人自己的时装……一个火爆的节会,显示出青岛百年纺织产业的生机再现。

  青岛纺织行业走过了111年,时装周走过了12年。在历史的交汇处我们如何审视传统产业?青岛纺织路在何方?5月6日,在时装周的火热进行当中,记者专访了青岛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他早已在心中画出了青岛百年纺织产业的突围路径。

  首届时装周无女装

  时装周已经火热进行了3天。走进会展中心,很多观众发现今年时装周变了:不再是一个个的小摊位,取而代之的是“精装修”、“有大牌范儿”的展位。一大批女装时装品牌风头正劲,花手箱、一华正红、壹麟、恩玛秀丹等成为展会的主力军!

  时间退回到2001年的首届时装周,情况却大不相同。当时就参与主办首届时装周的项阳青对此感触颇深。

  “2001年我们办时装周,找遍了青岛就没有女装品牌。”项阳青说,时装的主体就是女装,没有女装何谈时装周呢?但正是在当时堪称“惨淡”的产业背景下,青岛时装周起航了。从无到有创了一个时装周,“不是青岛市政府心血来潮、不是吃饱了没事干”,而是要通过举办时装周推动青岛百年纺织产业的艰难转型!

  不抛弃、不放弃

  项阳青说,作为青岛最早的现代工业,纺织业的百年可谓跌宕起伏。1902年以来,青岛民族纺织业挺过日本纱厂的围剿,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过贡献,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成就了“上青天”美名,又在90年代中期经历了“压锭”之痛,一度走入困境:从国棉一到国棉十,一个个曾经辉煌的企业破产的破产、重组的重组或者艰难维持……

  2001年,随着时装周的举办,青岛纺织行业进入了痛苦的转型期。“当时有很多疑问,很多争议。焦点就是青岛还应不应该发展纺织业。”项阳青说,提起纺织业,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夕阳产业,没有前途,不适合现代青岛城市经济的定位。但事实胜于雄辩。痛苦的转型中,一批企业倒下了,更多有活力的民企在成长:针织领域的即发、雪达,服装领域的红领、巴龙,再到近两年不断涌现的设计师品牌一华正红、壹麟……青岛纺织产业活力再现,截至2011年底,产业工业总量超过1000亿元,成为七大支柱产业之一。

  本版撰稿记者刘文剑

  做有品牌的服装

  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说,经济的规律显示,每个行业都有它固有的发展规律和过程,每个行业都有高端领域。“服装就是纺织产业的高端,有品牌的服装是高端中的高端!未来青岛纺织产业,就是要坚定向这个方向迈进。”

  项阳青说,12年时装周引领的产业转型,已经佐证了这个论断。2012年的时装周,最大的变化就是“品牌化”。一批涌现的女装品牌已经开始向国内一线品牌发起冲击,有的品牌已经登陆巴黎。

  “青岛决不放弃纺织行业,纺织产业也必将焕发更大的生机!”项阳青说,随着有生命力、影响力的服装品牌不断涌现,青岛的纺织产业前途远大。

  时装周3天意向采购7.2亿

  2012中国(青岛)国际时装周暨青岛名牌产品展示周系列活动开幕三天来,275家参展企业累计接待观众近10万人次,现场零售额实现975万元,初步洽谈达成采购意向7.2亿元;13家国内军工科研院所和省内高校共发布116项技术成果,本市200多家企业进行对接洽谈;金融和融资机构与参展企业达成融资意向金额4000多万元、签订贷款协议额7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