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策拉动
2008年,由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它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我国纺织行业发展迅速陷入低谷。纺织行业作为重点支柱行业,我国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出台多项扶持政策。自2008年8月以来,为支持纺织业的发展,我国先后四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于2009年4月通过《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该规划中首先明确了“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产业地位和作用,极大地提振了纺织全行业的发展信心,推动了企业推进产业机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动力。与此同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还明确了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相应配套的政策措施,在指导和推动行业发展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主导思想是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巩固和加强对就业和惠农的支撑地位,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以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广大纺织企业高度重视,纷纷加紧研究并积极落实。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拉动之下,我国纺织企业产量增长迅速,进出口贸易的降幅减缓,上下游市场日趋回暖,行业效益亦稳步提高,投资信心逐步增强。
(2)色纺纱具备环保、时尚、科技等特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H&M、ZARA为代表的休闲品牌服饰运营商,创造了个性化、小批量,快速时尚的商业模式,并成为当今服饰发展主流。由于色纺纱“先染色、后纺纱”的工艺特征,可以有效缩短后续加工企业的生产流程,迅速响应市场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的要求,因此比传统纱线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代表着纱线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环保性:绝大多数纺织用品都必须经过下水染色的过程,目前颜色的形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筒纱染色织成色织布;二是白坯纱织成布,按不同颜色要求下染缸染色;而色纺纱是先对部分纤维进行染色后,再与原纤维进行混纺而成的先染后纺的纱线,其生产工艺较传统的先纺后染工艺可节约用水50%左右,减少污水排放50%左右,是纺织行业中的“节能减排”产品,符合低碳时代的要求。
时尚性:色纺纱在同一根纱线上可显现出多种颜色,色彩丰富、饱满柔和,用色纺纱织成的面料具有朦胧的立体效果,这一特点十分符合当今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化的服装消费趋势。
科技性:色纺纱颠覆了传统的纺织染整工序,把染整环节前置于纺纱环节前,工艺流程改变后,色纺纱可以由棉、麻、毛、丝、化纤等多种原料混纺而成,这种倒置突破了技术上的极限,完全解决了坯布染色的缸差问题和不同化学特性织物的染色问题。色纺纱采用不同原料、不同色彩进行多种组合可形成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及功能多样的新产品,而且新型纤维产品(如竹纤维、大豆纤维等)的大规模应用也将依赖于色纺技术的发展。因此,色纺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拓宽服饰的色彩和材质来源,从而成为时尚潮流的策源地。
(3)内需稳定增长
在外贸出口受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等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内需增长已成为纺织行业的重要推动力。2010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已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32.71%(数据来源:杜钰洲,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虽然仍有提升空间,但2000年以来持续的两位数增速却难以持续,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或已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反观国内服装消费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待释放。从宏观上来看,由于2010年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等因素带动居民消费较快增长,截至2011年6月全国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内销市场仅为外销市场的1/2左右。虽然2000年以来,尤其是2004年以后居民衣着消费支出提速,但总体仍处较低水平(2010年城镇和农村年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分别为1,444元和264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衣着作为基本消费品,未来消费增长必将推动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收入提升。
2010年及2011年1-6月,我国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达到5,874亿元和2,754亿元,实现同比增长24.8%和23.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50家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服装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3.92%,其中6月单月同比增幅19.62%,市场销售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经过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短暂低迷,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终端市场的消费能力正逐步显现出来,并有望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持续的快速增长。
2、不利因素
(1)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
棉花作为色纺纱生产的重要原材料,其价格的持续快速上涨或下跌将会加大色纺纱企业的经营难度,从而对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棉花自2010年初开始步入上升通道,并于2011年一季度再次大幅上涨,国内328级和海外CotlookA折算价最高分别为31,241元/吨和44,490元/吨,达历史高位。2011年3月下旬棉花价格出现下跌,至2011年6月初国内328指数和海外CotlookA折算价分别为24,559元/吨和30,962元/吨,分别较最高价格下跌20%和30%,但仍较2010年初分别上涨65%和106%。2011年4月其他原材料价格也出现回落,至2011年6月初,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分别回落至12,650元/吨和20,500元/吨,分别较2010年底最高点回落36%和33%。未来棉花及其他原材料的价格如继续维持在高位或者波动幅度加剧而色纺纱企业转移定价能力不足抑或市场判断和存货管理能力较弱,将会对行业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从生产环节来看,棉花价格的频繁波动致使棉花种植的比较收益在年度间波动较大,这将直接影响到农民下一年度种植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棉花种植面积在年度间大起大落,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棉花价格的波动。2009年我国全年棉花产量640万吨,比上年减产14.6%。同时,经济危机之后下游需求持续恢复以及棉花种植成本上升,共同导致2009/2010年度棉花期末库存不断消耗,为棉价提供了较强支撑。
进入2011年,全球及国内市场棉花供需紧张情况逐步得到缓解。截至2011年6月,全球2011/2012年度棉花种植面积增加5%-10%,且生长未受到异常气候影响。2011年6月,根据ICAC和USDA预测2011/2012年度全球棉花常量可达2,700万吨左右,而全球需求量基本为2,600万吨左右,期末库存达到1,000万吨以上,届时全球棉花库存/消费比将升至40%以上,达到较为安全的水平,从而将成为抑制棉价上扬的主要因素。2011/2012年我国棉花需求量将保持在1,000万吨略高水平,产量将达720万吨左右,2011/2012年度供需缺口将出现收窄可能。
(2)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风险
一方面,人民币持续升值将进一步挤压部分加工企业、尤其以出口为导向企业的利润空间。纺织服装作为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行业内存在的大量中小纺织企业,由于其缺乏议价能力且成本消化能力较弱,因此易受到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色纺纱行业作为纺织子行业,也具有出口比例较高的特点,因此也将会不同程度上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另一方面,自2005年7月实行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累计超过21.95%,但纺织行业出口规模却较2005年已累计增长超过87%,这表明影响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海外市场需求规模、全球产能转移进程及行业综合竞争实力等因素。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虽可能对纺织出口有所影响,但并不构成影响出口的决定性因素。
(3)贸易壁垒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金融危机之后的复苏期,消费者信心的恢复将存在过渡的过程。此外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主要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剧,纷纷以环保法案、反倾销、反补贴、高昂检测和注册费用等手段设置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产业。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纺织品出口仍将面临严苛复杂的贸易环境。